台灣現在每年年初,都會展開抗旱大作戰。
從省水到限水、減壓供水,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缺水影響已經變成常態,而且嚴重影響我們日常生活,妳/你還在當沒這回事嗎?<–那我也真服了妳/你~~請收下我的膝蓋~~(大誤!XDDD)
但有趣的是,我們現在會祈禱老天爺趕快下雨,但數個月後可能會祈禱老天爺不要再下雨了!
這是什麼? 這就是 #氣候變遷下的新日常 喔!
我們能做的,是儘快習慣並因應這樣的新日常,不要讓自己亂了陣腳。
總之在這缺水的當下,緩和南部旱情有功的的伏流水同學是匹大黑馬來著,一定要介紹一下。
所謂伏流水,就是指流動或儲存於河床下方砂礫石層中的水源。因為隱身在地下,所以跟水庫相比,優點不少:蒸發量少,水質透過自然地層介質過濾所以比較乾淨,豐枯水期皆能取得水量等。
伏流水其實在國外應用已有近百年的歷史,且十分普遍,歐美之外,我們鄰居的日本、韓國、中國都已經開發出各式各樣的伏流水取水工程。
雖然這些技術工法已經非常成熟,但是否可以有這個選項,必須要看當地的地質條件是不是有緣。
台灣主要就是屏東、彰化、苗栗、台東和花蓮得天獨厚的擁有著這樣隱身在地層、四季都不會枯竭的秘密水基地。其實還不少,但因為台灣的 #留住水的主流技術是水庫,所以伏流水也是近10年來才開始有在開發作為 #備援水源。
而且一開始還是以「#補注地下水層、#緩和地層下陷」的姿態登場。
目前聲量最大的是屏東的 #大潮州人工湖。
這其實是一套水資源系統,SOP是:大潮州人工湖增加蓄水–水導入地下水庫–在地下水層(高屏溪)沿岸設井取用伏流水。
因為屏東是積極把洪水「存」進地下水庫,並在旱季需要的時候「領」出來使用,因為類似「水」的銀行。所以我們也暱稱這個地下水庫叫做「#水銀行」,另外,#洪水資源化 也是亮點之一。
護國神山中央山脈是重要水系,因為山脈竄升又陡直,造成台灣西南沿海河川都具備又短又急的特質,一旦暴雨來襲,其形成的洪水流速快,不僅無法留住成為水資源,還徒增一堆災害。而大潮州人工湖計畫,就是希望把這樣的水害變成水利。
之前非常榮幸跟長年獻身在伏流水開發的屏科大 #丁澈士 老師一起執行屏東的環境總顧問案,對伏流水這個面向有了一點皮毛的認識。(水太深,就我的資質,應該還需要一甲子來修行吧….^_^;)
總之基本上的運作原則是:在雨季時,將洪水引導到入湖區,滲透到地底下儲存,之後因應季節需水進行調節。不過 #地下水庫水量監測和 #抽水量管理 就變得極為重要:必須知道哪些地方可以抽,才不會造成地層下陷。
目前這座人工湖預計達到年補注1.5億噸,補注10年後,提供6千萬噸的(備援)水源。
也正在規劃第二期的可行性評估中,而最大的得利者是高雄。
因為高雄的旱季供水,以後可能都得靠屏東大大救命了啊~~
參考資料:
行政院伏流水開發計畫第一期就有苗栗後龍溪與通霄溪、彰雲濁水溪、高雄高屏溪及臺東利嘉溪 另外 花蓮也有伏流水 http://www.twaes.org.tw/ae/htmdata/05302022.pdf
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對伏流水介紹:
https://www.wrasb.gov.tw/CustomPage/WaterCollect.aspx?no=21&pno=